在现代社会,人性的复杂性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探讨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观,以及心理教育如何人性化地促进人性的发展。
一、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观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性的科学,其发展历史中,人性一直是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从古代的性善论、性恶论到现代的人性观,不同的理论都试图解释人性的本质。
(一)心理学:研究人性的科学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性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指出,心理学的研究要从人出发,归结到人,阐明人的实质问题,即人性问题。
(二)人性观的争论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问题有着丰富的见解,形成了多种人性理论。性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有性善有性不善论等。
(三)分歧:基于人性论假设的教育主张
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性善论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善恶论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
二、诉求与追问:心理教育的人性意蕴
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关注人性发展的学科,其人性意蕴至关重要。
(一)心理教育的人性化特征
心理教育应该具有人性化特征,成为真正富有人性、建构人性的人性化教育。
(二)对人性的积极定向与消极定向
对人性的积极定向与消极定向是看待人性世界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教育者看待受教育者的人性定向不同,就可能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式。
(三)人性的生成性、多样性、异质性、开放性、变化性
人性是“生成的”而不是“给定的”,是“多样的”而不是“同一的”,是“异质的”而不是“均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一种多样的、开放的和灵活的认知方式,持有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和辩证的态度。
三、反思与呼唤:心理教育的人性化走向
(一)非人性化教育的弊端
现代教育往往将人视为物,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导致人性的缺失,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人性化的教育改革
“学校的人化”、“教育的人化”、“教育的人道化”、“教育的人性化”等主张,正在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共识和重要特征。
四、重塑现代人性:心理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心理教育的目标
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人性现代化,即促进主体现代人性的发展。
(二)现代人性的特征
现代人是积极主动的,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自觉的创新精神,具有文明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自己、对他人勇于负责任。
(三)心理教育的实施
心理教育要真正确立全体、全面、全员与全程的心理教育观,确立适应与发展和谐统一的心理教育观。
五、结语
人性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心理教育的人性化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心理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促进人性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