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能在家族群看到长辈转发《某男子钓鱼钓出青铜器》或者《千年古墓惊现智能手机》这类文章。这些带着猎奇标题的故事,到底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趣味阅读平台的“厨房后台”。
都是从哪来的?
某平台编辑小王私下透露,他们每天要处理200-300条投稿,但实际能用的不到十分之一。“凌晨两点还在筛选稿件是常态,有时候实在缺内容,只能自己上阵编段子。”他苦笑着指了指办公桌上的《世界未解之谜大全》。
1. 普通网友的脑洞
- 大学生小李把爷爷讲的抗战故事添油加醋,加入“日军指挥部闹鬼”情节
- 全职妈妈张姐把育儿群里的八卦改编成《邻居家孩子有阴阳眼》
2. 专业内容制造机
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他们签约的作者每月要产出120篇故事。新人培训手册里写着:“1个真实事件+3个网络传闻+2处细节夸张=标准范文”。
内容类型 | 生产方式 | 更新频率 |
UGC(用户生产) | 网友自发投稿 | 随机更新 |
PGC(专业生产) | 签约作者团队作业 | 日更3-5篇 |
OGC(机构生产) | 爬虫抓取+人工改写 | 每小时更新 |
二、故事是怎么变“香”的?
住在杭州的文案策划刘姐告诉我,她们有个“爆款配方”文档:
- 标题必须带数字和反差元素
- 正文前3段要有3个惊叹号
- 每500字插入1个未证实细节
1. 地域化改造术
《贵州山洞发现外星文字》这个爆款,原始素材其实是国外论坛2015年的老帖。编辑把故事发生地改成武陵山区,加入“苗族老人辨认符号”的情节,阅读量立刻涨了8倍。
2. 时效性嫁接法
去年三星堆新发现青铜神树时,某平台3小时内就推出了《考古队员意外打开平行时空》的故事,其实核心内容是他们半年前备好的存货。
三、为什么我们爱看这些?
心理学教授陈明在《信息消费心理研究》中指出,人们对非常规信息会产生认知优先关注。就像小区门口有人吵架,大家总会忍不住放慢脚步。
常规新闻 | 奇闻故事 |
事实要素完整 | 保留关键悬念 |
信息密度高 | 情绪渲染强烈 |
线性叙事 | 碎片化爆点 |
四、真假之间的模糊地带
某平台在首页挂着“娱乐创作,请勿当真”的提示,字号却比正文小五倍。前调查记者老赵摇头说:“现在很多故事开头用真实地名,中间混编史料,结尾加个玄幻转折,搞得跟真事儿似的。”
1. 信息混搭术
- 真实历史事件+虚构人物
- 科学原理+夸张结果
- 官方通报+民间传言
五、平台们的生存法则
从业者小林算过笔账:1篇10万+的文章,广告分成约800元,而核实1条信息成本就要300元。“与其花钱查证,不如多发免责声明。”他无奈地摊开月度KPI考核表。
窗外的快递小哥正在分拣包裹,手机里又弹出《快递柜深夜自动吐件》的新推送。或许下次看到这类故事时,我们可以多问一句:“这个情节,到底是来自街头巷尾的茶余饭后,还是小编键盘下的流量密码?”